中日地摊对比:地摊经济背后所不为人知的一面......
每一次重大变故,都会引起社会体系的大动荡。
城管与地摊小贩之间猫捉老鼠的堵截巷战,那是70/80后一代人的记忆。
疫情之下,总理一句称赞地摊经济,全民地摊席卷而来,是否能成为90/00后新的记忆呢。
·地摊经济,真的能拯救中低收入人群的水火之急吗?
答案显而易见:不能!
能赚回成本,已经谢天谢地了!
老一代“地摊经济”能赚钱养家的因素是什么?
信息差。
那时候的某度,某宝,某多多,某同城....等等快速信息对比工具还未普及。我们对地摊产品的认知程度只是通过地摊和商场的价格对比,或者几个摊位的产品及价格对比,选择相对合适的产品,也许,下一条街道,还会更便宜,但却不在购买者的对比信息里,可能一个不到100米的街区,就能创造巨大的信息鸿沟。
现在网络随便一搜,产品信息,价格信息,一目了然。性价比选择如此简单,地摊不再是唯一的“性价比高”的购物场所,价格优势全无。
·能在地摊中立足获益的资本是什么?
独特!
价格优势已成过去,产品的独特性是最大的利益中心。
独特性,可以是产品本身的价值属性,也可以是产品本身的故事属性。我们的邻国——日本,有着他们专属的地摊经济——屋台。
日本最有名的地摊夜市——福冈·博多夜市(屋台),小型的居酒屋。
很多在日本生活的人对屋台的评价,很普通的夜市,吃的东西也不是那么好吃,卫生一般般,倒不如正规居酒屋,座位也不用挤,还有空调,价格没差多少,还很享受。
但是,为什么屋台仍然屹立不倒,仍然流传至今。
因为它的“独特性”——贯穿日本的民族性格,传承。
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思·本尼迪克特于二战期间写了《菊与刀》,成为人类学历史上跨时代的著作,非常深刻地研究了日本人的民族性格。
·日本人礼节之重: 日本以重视礼节而闻名,见面互相鞠躬,非常客气,谢谢或对不起常挂嘴边。
·日本人武士道之神: 日本群众如军人般遵纪守法,古代流行有武士道精神,而明治维新后,又提倡军人精神。
·日本人的传承之精: 日本人对文化的传承匠心无人能及。典型的传承匠心企业,家传五百年的茶筅匠人谷村丹后家族,五百年前开始茶筅作坊,父子代代相传一直到现在,已经把茶筅工艺研究到极致,与其说是工具,不如说是工艺作品更为贴切。
·日本人的集体之念: 日本人如一群有纪律的鱼,即使被突发事件扰乱前进方向,仍然会集体改变,排起队向另一方向游去。
·日本人的文化之传: 世事变迁,日本仍然保持着古有的语言和饮食文化,虽日本人有开放精神,接受各国各民族的文化,但他们饮食的主流,肯定是他们自己民族特色——日本料理也叫和食。
日本的地摊夜市——屋台,就是日本饮食文化的传承,它是传统的街边小吃店统称。一般的屋台卖什么就写那个食品的名字。
比如卖章鱼丸子的就写「たこ焼」卖烤玉米的就写「焼とうもろこし」鱼型豆馅点心的就写「たい焼き」等等。很直接,想吃就来,吃完就走,非常实惠简单,坐在隔壁的客人有时候都会好奇的来搭话。
当老板闲下来时,也会突然来问一句,你是从哪里来的?这时候不要害羞,就算只会简单几句日文英文,也是可以用身体语言与笑容顺利沟通的,犹如“日本街头深夜食堂”的感觉。
·日本的屋台大体分为三种:
第一种是只在祭典等大型活动上昙花一现的屋台。日本动漫的少男少女们向往着在日本的夏日花火大会上,穿着和服逛屋台,吃着苹果糖看烟花,这是她们对幸福的一种追求与向往。
第二种就是移动屋台。将车辆改装成了店面,来去十分方便。这种屋台一般分布零散,老顾客或者偶然遇见才会知道它们的存在。
第三种就是屋台村了。例如福冈的博多夜市,占了日本全国屋台数量40%,已然成为了日本文化的代表。日本的屋台和中国的小摊一样,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。那里的食物,算不上美味,环境算不上安逸,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,它能带来比米其林三星菜更大的幸福感,这就是日本屋台经久不衰的核心机密。
本来在屋台吃饭是一件很平常随意事情,可是爱讲究规矩的日本人就算是吃屋台也不例外,也有要注意的“潜规则”:
√每个人都要点饮料
√跟店员确认价钱后再点餐
√屋台尽量避免吃生食
√客满的店里最好吃完就离开
值得一提的是,日本的屋台(夜视)之中干净的让人惊讶,屋台里人员的密集和商品的杂乱,难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,但是日本却不一样,即便是这样一个开放性的公共场所,依旧是没有一片纸屑垃圾,根本就不需要城管来进行规划和治理。这其实也是日本精神文明(武士道)文化的传承。
如今福冈有很多“屋台车”组成的“屋台村”,有的汇聚了专卖肉类菜肴的饮食摊,有的则是专门提供当地的海产品料理的,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价格都比较便宜,可以买到的小吃品种也日渐丰富。下次去福冈,记得去体验这日本人的地摊灵魂哦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