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期我们谈到了日本人的路不拾遗。笔者在日本生活了将近20年,其实还有一件事,是特别期望和大家分享的,那就是自行车不上锁,也不用担心被盗。顺便说一句,许多居民区的大门也直接没有上锁。住在那里的人出门基本不用钥匙锁门,却没有丢过任何东西。而日本的自行车不但上锁了不会丢,经常会看到许多不带锁的自行车,它们也不会丢。很多卖花店铺,晚上关店会把一些大的不方便搬的大花盆摆在外面,第二天东西完好无损依然都在。东西遗忘在店里,店员或是路人都会追着把东西递给你。
日本人到底是如何做到路不拾遗,夜不闭户,自行车不上锁的?
日本的自行车管理很严格,买自行车和买汽车一样实行实名制,骑自行车的巡警经常在路上查验骑车人的身份,所以很少有人偷车。日本的每辆自行车都必须有“身份证”的。车主在购买自行车时,商店会在车的主框架显眼位置贴上一个黄色的标志,有一排编码。这个编码加密对应着后台的信息里包含车的品牌、编号、购买者的姓名、住处、电话等,然后把这个信息传给警察局存档。这种胶是撕不掉的。凡是来历不明的车,就是问题车。警察时不常的会在路上盘查骑车人骑的是不是自己的车,过程也很简单,查号,用便携式电子设备发送到警察局核对,是就放行,不是就麻烦了。
笔者刚到日本的时候,买了第一辆自行车,到手的时候,卖家就给了我一张单子:“自行车防犯登录”。当时不以为然,觉得没有必要。有一次在深夜从实验室回宿舍途中,就被两位警察拦下来了,看来是定期检查自行车吧。一位警察问了一些问题,然后又把我自行车的编号输入到一个便携式的机器中进行确认,过了大约几十秒,他对我笑笑说没什么问题,你可以走了。
因此值得注意的是,赠送别人自行车时,也需要赠送和接受双方在自行车店办一定的手续,才算过户完成。如果没有登记,那么接受人若在路上被警察盘查到,解释起来就比较麻烦了。也就是说,日本的社会管理没有死角,不会让人侥幸地“捡到”一辆自行车,或者一个人自认倒霉,丢了一辆自行车。
这样一来就很容易想象日本为什么很少发生自行车的盗窃案件了。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。
就法律成本而言,日本对盗窃的处罚特别严厉。根据日本法律,盗窃数额较小的,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,另处罚款,盗窃罪可判最高10年监禁或罚款至多50万日元(约3300元人民币)。在日本,当你发现了找零钱找多了,而故意昧下多找的零钱,将会触犯民法中的“欺诈罪”,根据情节判处罚金或监禁。
日本人将捡到他人遗失的财物据为己有的行为视为盗窃,罪名叫做“遗失物横领罪”,可处以一年以下有期及10万日元以下罚款。因为日本人认为,无论财物是放在家中,还是主人遗失在外面,其所有权并不会改变,捡到明明知道不属于自己的财物却匿下,等同于偷盗行为。
在日本,从保育园(幼儿园)开始,就对孩子进行教育,告诫学生,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绝不能拿,即便是捡到的东西也要主动交给警察,否则会被视为偷盗,是违法的行为。
日本对拾金不昧的行为有很详细的奖励制度,拾到财物以后交给警察,在一定时间内如果失主出现的话,可以获得整个财物的10%的份额,而如果失主在一定时间内没出现,拾获者可以合法获得100%的失物所有权。
说到这里笔者想起来,几年前一名环球骑行的日本人在武汉丢失自行车,报警后自行车被找回来的事情。其实,日本人已经习惯了,自行车被盗后马上报警,报警后就能很快找到的事情。引发我们的媒体在当时大肆报道“凭什么外国人的自行车在中国丢了就能找回来,我们自己的自行车丢失却很难找回”。
看到这里,我们可以知道,其实管理丢失自行车并不难,日本的社会管理在80年代就能够到这一步。现在,电脑和网络技术都这么发达,如果我们参考一下日本的自行车管理方法,认真对待,每车有证,每丢必找,恐怕丢车也就不会那么容易了。很多事情其实首先是个态度问题,只要态度想做好,做好和技术上并不难。
森国际是专业、深度的日本商务考察与游学项目的供应商。成立至今,我们已经服务了300多例赴日项目,坚持“问诊式”定制化的考察与学习,为企业、协会、高校及其他合作企业提供一站式海外考察与研学的服务。我们拒绝模块化生产考察方案、拒绝批量化组织考察行程、拒绝走马观花般的“企业观光”。我们坚信,海外考察与游学的真正核心价值在于:通过有针对性的深度企业参访和专家课堂,精准地提供企业经营难题的解决方案。
TEL:010-64789528/27/26/29
中国分社: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甲2号8号楼(京信大厦)20层2023
日本本部:東京都豊島西池袋1-29-5山の手ビル6階